每當看到新聞媒體被批報導偏頗或太不專業,內心有股無力感,無力於改變台灣的媒體生態,也無力於自己生存在這樣的媒體環境,且日日就在我的身邊發生,卻沒有勇氣跳脫。
觀察現在的報章雜誌及電視新聞可以發現,除了部分民眾愛看的羶色腥之外,年輕人偏好容易理解且簡潔有力的圖文,因此許多平台的新聞也紛紛配上精彩的圖解。不過,穿梭在其中的業配文也不少,卻不是每個人能夠察覺出該篇新聞是不是業配文。
如果是傳達正確觀念的衛教文章倒還有可取之處,但若一味求行銷成功、賺大錢,而灌輸民眾「非此不可」等並非適合每個人的扭曲真相,從事這一類業配文的「新聞工作者」或許會因此害慘讀者。
現代人因科技的進步使得閱讀習慣改變,新聞工作者的型態更加多元化,台灣的紙媒雖然想轉型至網路,卻沒有較穩定的獲利模式,而「自媒體」的產生也使得網路世界更加競爭,因此大多數小型媒體企業的員工得身兼多職,名義是「新聞工作者」,其實工作內容裡包含了大量的公關操作和業配文。
曾在這種工作環境待過的人大致分為三類,一種是對於新聞抱有熱忱的媒體人,他們大多對於置入性行銷有著本能的抗拒,大致了解公司的運作模式後,便因厭惡反感而離開;一種則是受過正統新聞教育者,起初雖抗拒或不習慣,但迫於經濟壓力等種種現實層面的考量,不得不說服自己繼續在這個火坑中與自己的抗拒心對戰;另一種則是對於新聞業一概不瞭解,就這麼糊里糊塗地踏了進來,當作是一般公司行號度過每一天。
對於第三類人而言,遇到滿腦子商業主義,而缺乏道德的公司客戶,也許私下謾罵,然後漸漸無感;對於第二類人而言,說好聽點是因為迫於無奈、理想和現實應該區分開來,說實話就是沒有勇氣,把自己縮到奈米大小,把世界和現實社會無限放大,認為自己永遠不可能逃脫,或者只是因為了解新聞業的環境不佳而不肯面對;對於第一類人而言,追求理想、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才是最重要的,寧可辛苦的面對挑戰,也不要做違背良心的事。
第一類和第三類人的立場鮮明,第二類人則相當矛盾,或許是咎由自取,或許是還沒有找到心理的平衡點和自己的容身之處。相信若真心想改變,任何理由都不會成為絆腳石,真正的絆腳石只有自己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